現階段各大企業都在追求固態電池實用化,而國內一家公司已悄然走在了前沿
日前,天際汽車在中國百人會會場外展示了一輛搭載固態電池樣品的天際ME7樣車,這也是國內公開展示的首輛固態電池車。
天際汽車董事長兼CEO張海亮的思路是,未來3-5年,三元鋰電池會達到技術的瓶頸。固態電池具有體積小、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等特點,是未來動力電池的主要應用方向之一。
張海亮表示,希望天際能夠成為首批希望采用固態電池的主機廠,屆時天際ME7將小批量搭載固態電池上市。
在此基礎上,今明兩年,天際汽車將進行系統測試評估,推進固態電池的量產。預計到2021年,其車輛搭載的固態電池的電芯能量密度可以超過300Wh/kg,電池包的能量密度可以達到220Wh/kg,力爭實現初步的商業化。
業內好奇的是,天際汽車固態電池樣車所配套的固態電池又來自何處?
不久前在高工年會上固態電池企業臺灣輝能科技創始人與執行長楊思枏公開表示,其固態電池在2018年便能達到豐田要在2022年量產450Wh/L電芯的目標;能量密度方面,輝能在2022-2023年能達到豐田2030年電池芯800Wh/L、電池包600Wh/L的目標,也就是達到所謂一次充電能夠跑750公里的續航里程。
楊思枏表示,希望能夠在完成2020年固態電池的量產時候,在2021年開始跟內地車廠、內地電池廠進行技術合作,而這其中,電咖汽車(天際汽車為電咖旗下品牌)就正在和輝能合作,預計將成為國內第1批采用輝能固態電池的企業。
輝能科技何以成為全球第1家成功實現固態鋰電池商業化量產的公司?
楊思枏透露,除了進行技術研究之外,輝能科技也進行了產品及工藝流程、設備上的研究,所以輝能科技比較早地完成了量產。
在技術路線上,就固態電池本身來說,也分為薄膜、固態高分子、氧化物、硫化物幾個技術主流,輝能選擇的是氧化物體系,并憑借鋰陶瓷電池這一技術解決了固態電池安全和性能的核心問題。具體優勢如下圖所示:
在產能上,2013年,輝能科技在臺灣桃園市建設完成G1工廠,是全球第1家可以實現固態鋰電池卷片生產的產線。2018年11月7日已在臺灣桃園市動工典禮,興建G2工廠,預估2019年底完工2020年投產,規劃產能1GWh/年,屆時輝能固態電池總產能將達1.5~2GWh。預計會在2021~2022年裝車。
此外,楊思枏特別還提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輝能科技將采用類ARM、高通的方式,將專利池技術進行轉移或授權,鋰電池廠商和車廠都有機會獲得授權合作,縮短產業研發固態電池的近程,預計在兩三年內能夠普及固態電池技術”。
未來2022年固態電池裝車不是夢,可能是唾手可得的事實。